平博(中国)PINNACLE·官方网站

赣平博PINNACLE江流域古村落时空演化与区域开发|平博
平博

平博咨询热线

18950259620

Classification

新闻动态

18950259620
传真:18950259620
手机:18950259620
邮箱:620@qq.com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首凤路1号2#楼113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赣平博PINNACLE江流域古村落时空演化与区域开发

发布时间:2024-11-10 01:04:06 丨 浏览次数:806

  以赣江流域古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赣江流域拥有形成于历史时期的古村落168个,其中经济社会繁荣、人口大量迁入的唐、宋、明三代是古村落发展的“黄金期”。②赣江流域古村落的分布具有“集聚性”,并主要集中在3地市和10县(市、区);具有“低地性”,其中85.71%的古村落海拔低于300m;具有“亲水性”,分别有33.33%和57.14%的古村落分布于距河流5km、10km范围内。③古村落是研究区域开发进程的“活化石”,赣江流域古村落的时间演化反映出赣江流域“逆流而上”的区域开发时序;赣江流域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反映出赣江流域“一路向南”的区域开发进程。

  古村落是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的统称,是指形成于历史时期并保留至今,且村落选址、建筑环境、建筑风貌等基本完好,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村落。古村落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明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旅游资源。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公布了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和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并由此成为地理学者、旅游学者、规划学者等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关于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全国、区域、省域等不同尺度进行展开;其二是古村落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和人口、交通、经济等社会因素;其三是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通常以单一古村落实体为分析样本进行阐述;其四是古村落发展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传统村落能否成为特色小镇、古村落的社会记忆符号系统,等等。

  古村落承载着区域的历史空间,也凝结着区域的空间历史,是研究区域开发进程的“活化石”。已有研究表明,古村落的时空演化能够反映区域开发时序,例如山西地区古村落“聚盆、近水、沿边、偏中南”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出人类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平原向山区的区域开发进程;又如汾河流域古村落“逆流而上”的迁移轨迹同样反映出先民由晋南向晋中、由晋中向晋北的开发进程。本文通过回溯赣江流域古村落的时间演化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并据此了解赣江流域的区域开发进程,以期服务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住乡愁”战略的实施。

  赣江,长江八大支流之一,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全长约766km,流域面积8.35万km2,平博 平博平台约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50%。赣江流域平均海拔270m,其中赣江上游地区平均海拔174m,中游261m,下游358m,呈现自北向南海拔高程逐渐抬升的阶梯特征(见图1)。依据赣江流域的自然流域范围并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赣江流域的空间范围定义为江西8地市的49个县(市、区),其中,上游包括赣州市:瑞金市、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信丰县、大余县、石城县、于都县、宁都县、会昌县、赣县、龙南县、南康市、上犹县、赣州市辖区、崇义县、安远县。中游包括吉安市:峡江县、井冈山市、泰和县、吉安市辖区、永新县、吉水县、万安县、吉安县、永丰县、新干县、安福县、遂川县;萍乡市:莲花县;抚州市:乐安县。下游包括萍乡市:芦溪县;新余市:新余市辖区、分宜县;宜春市:宜春市辖区、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高安市、万载县、上高县、丰城市、樟树市;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南昌县、南昌市辖区;九江市:永修县。

  (1)古村落数据。古村落包括国家相关部委联合评选的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赣江流域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21个(名镇3个,名村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65个。为便于比较分析,文中以村为基本统计单元,并将历史文化名镇计入行政驻村,剔除重复,共有古村落168个。同时,运用百度坐标拾取系统(http:lbsapi/getpoint/)逐一获取古村落的经度、纬度信息,结合ArcGIS10.7软件构建赣江流域古村落基础数据库(见图1)。

  (2)环境数据。文中采用的环境数据包括高程数据、河流数据。其中,赣江流域海拔高程截选自全国范围数字高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河流数据为研究区域内全部五级以上河流。

  文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考证法、历史时间断面法、GIS空间分析方法。①古村落肇始年代的判断。主要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对古村落的肇始年代进行判断,其标准有:一是文献记载,即历史文献(如方志、家谱等)中记载的明确建村年代;二是历史遗迹,即村落中现存年代最久的建筑遗迹(如戏台、祠堂等);三是考古发现,即现古发掘推断(如人类活动遗迹、建筑遗址等);四是口头传说,即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建村历史,不过此条仅为参考依据。②古村落时间演化的分析。文中主要通过历史时间断面法,并参照古村落的肇始年代,将历史时期分为六个时间断面,如唐以前、唐时期、宋时期、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③古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如平均最近邻指数、缓冲区方法、平均中心工具等。

  赣江流域的开发历史可以溯源至先秦时期,零散分布的先民生活遗迹即是明证,但秦汉以前,赣江流域总体上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秦汉以降,至唐以前,赣江流域获得进一步开发,在个别区域开发已经相当深刻。如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吉安县永和镇,早在东汉时期即为东昌县治,诚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言:“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赣江流域开发进程折射在古村落的形成上,表现为该时期有古村落8个,且全部分布在赣江中、下游流域,流域比为0:1:0.33,表明唐以前赣江流域的开发相对有限,且赣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较上游地区深刻(见图1、图2)。

  唐时期,国家一统、社会稳定,加之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包括赣江流域在内的整个江西地区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期。因此,形成赣江流域古村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共新增古村落32个,古村落总数増至40个。唐时期新增古村落的分布延续了中游多于下游、下游多于上游的空间格局,其流域比为0.13:1:0.26,表明赣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开发仍较上游深刻。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赣江上游新增古村落3个,说明赣江流域的区域开发已经拓展至上游地区(见图1、图2)。

  宋时期,江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全面繁盛时期,同时也是人口迁入的高峰期,赣江流域的开发进一步深化,并由此形成古村落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当此时期,赣江流域新增古村落68个,增量为历代之最,古村落总数达到108个。同时,从古村落分布流域比0.66:1:0.47可以发现,古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在延续中有所变化,延续的是新增古村落仍以赣江中游地区占比最高,变化的是赣江上游新增古村落数量开始超越赣江下游(见图1、图2)。

  元时期,国祚短促,是赣江流域古村落发展的衰退阶段。新增古村落仅10个,古村落总数升至118个,流域比为0.75:1:0.75,赣江上、中、下游新增古村落数均较少,且基本持平,说明赣江流域的开发基本均衡(见图1、图2)。

  明时期,赣江流域新增古村落43个,古村落总数攀升至161个,是继唐时期、宋时期之后古村落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古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发生转换,即由赣江中游多于下游、下游多于上游的分布格局转换为赣江上游多于中游、中游多于下游,故而其流域比为1:0.89:0.50(见图1、图2)。这种分布格局的转换,主要是由于明时期大量流民进入赣南地区,促进了区域开发而造就的。

  清时期,赣江流域开发渐趋成熟,古村落发展已臻饱和。新增古村落仅7个,增量为历代最低,古村落总数达到最终168个,流域比为1:0.75:0,可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延续了明时期赣江上游多于中游、中游多于下游的总体特征(见图1、图2)。

  宏观上,可以将古村落视为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的点状要素,通常具有随机、集聚、分散三种分布态势,并可以引入平均最近邻指数进行评判。通过使用ArcGIS10.7软件中的平均最近邻工具进行计算,可以发现:其一,赣江流域168个古村落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0.71<1,表明总体上为集聚型分布。其二,赣江流域不同区域古村落集中程度有所差异,分别计算各区域古村落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可知赣江流域各区域古村落均为集中型分布,但中游(R=0.86<1)集中度高于上游(R=0.94<1)和下游(R=0.95<1)。具体而言,赣江流域的区域范围涉及江西省8地市的49个县(市、区),168个古村落分布在其中7地市的41个县(市、区)内,地市覆盖度为85.71%,县(市、区)覆盖度为83.67%。从市域尺度看,赣江流域古村落集中分布在3地市:一是吉安市,有古村落74个,占44.05%;二是赣州市,有古村落49个,占29.17%;三是宜春市,有古村落24个,占14.29%。从县域尺度看,赣江流域古村落集中分布在10县(市、区):分别是吉水县、安福县、丰城市、吉安市辖区、乐安县、龙南县、于都县、吉安县、瑞金市、泰和县,这些县(市、区)是赣江流域乃至江西省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核心区域(见图1)。

  人类聚落具有“低地性”,城市如此,村落亦然。通过ArcGIS10.7软件从赣江流域DEM数据中提取168个古村落的海拔,可以发现:首先,赣江流域古村落的海拔具有较大差异,其变幅在15~977m之间,落差约962m;其次,赣江流域85.71%(144个)的古村落海拔低于300m,其中,46.43%(78个)在100m以下,27.38%(46个)介于100~200m之间,11.90%(20个)介于200~300m之间,14.29%(24个)超过300m。第三,赣江流域168个古村落的平均海拔为161m,比赣江流域270m的平均海拔还低近100m,而且不同区域也是如此,如赣江上游35个古村落的平均海拔72m,较上游平均海拔174m低102m;赣江中游84个古村落的平均海拔131m,较中游平均海拔261m低130m;赣江下游49个古村落的平均海拔277m,较上游平均海拔358m低81m。赣江流域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低地性”分布特征,究其缘由,在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地形平坦、水源富集的低海拔区域,更易于人类农业垦殖和聚落营建(见图1)。

  已有研究表明,古村落与河流具有重要的依存关系,表现出明晰的“亲水性”分布特征,如山西地区303个古村落中的35.31%分布于距河流3km范围内,67.66%分布于距河流10km范围内;汾河流域121个古村落中的32.23%分布于距河流5km范围内,58.68%分布于距河流10km范围内。赣江流域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河流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运用ArcGIS10.7软件中的缓冲区工具,以赣江流域范围内全部五级以上河流为对象分别作5km、10km缓冲区,同时使用相交工具计算分布在该缓冲区内的古村落数量,其中33.33%(56个)分布于距河流5km范围内,57.14%(96个)分布于距河流10km范围内(见图1)。古村落与河流之间所处的“亲水域”与“安全域”范围,是中国古代先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聚落营建思想的具体体现。

  古村落是反映区域开发进程的“活化石”。受制于历史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土地开发总是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平原向山区的开发时序。历史时期赣江流域古村落由赣江中游、下游向赣江上游拓展的“逆流而上”的时序特征,便是中华先民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平原向山区开发的自然选择。考察历史时期赣江流域古村落的海拔高程,以历代新增古村落平均海拔为例,可以发现历史时期新增古村落的平均海拔具有“与时俱升”的特征,具体而言:唐以前新增古村落平均海拔约104m;唐时期略有攀升,为107m,宋时期上升至144m,元时期稍有回落,为141m,明清时期持续爬升,分别为219m和224m(见图3)。

  不同历史时期,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可能具有不同特征,历代古村落的空间分布重心可以反映不同时期赣江流域开发的重心区域所在。运用ArcGIS10.7软件中的平均中心工具,分别计算赣江流域历代古村落的空间分布重心,并以全部古村落的分布重心经纬度坐标(115°1138″E,27°0016″N)为标准阈值,绘制历史时期赣江流域古村落分布重心变迁图(见图4),结合图1可以发现:①赣江流域历代新增古村落的空间分布重心具有“一路向南”的变迁轨迹,反映出赣江流域由中、下游向中、上游拓展的区域开发时序。②除清代新增古村落的分布重心位于赣江上游外,其余各代新增古村落的分布重心均位于赣江中游,表明赣江中游始终是赣江流域的开发重心。

  以赣江流域168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等考察其时空演化及其与区域开发的关系,结论如下:

  (1)赣江流域拥有168个形成于历史时期的古村落,并以唐时期、宋时期、明时期为古村落发展的“黄金期”,这主要得益于该时期赣江流域经济社会繁荣、人口大量迁入。同时,古村落发展具有从赣江中游、下游向赣江上游拓展的时序特征。

  (2)赣江流域古村落的分布特征显著:①具有“集聚性”,168个古村落分布在7地市的41个县(市、区)内,地市和县(市、区)覆盖度分别为85.71%和83.67%;②具有“低地性”,其中85.71%(144个)的古村落海拔低于300m,且168个古村落的平均海拔为161m,比赣江流域平均海拔低近100m;③具有“亲水性”,平博 平博平台33.33%(56个)分布于距河流5km范围内,57.14%(96个)分布于距河流10km范围内。

  (3)古村落是反映区域开发进程的“活化石”。赣江流域古村落的时间演化反映出赣江流域“逆流而上”的区域开发时序,即由赣江中游、下游向赣江上游拓展的时序;赣江流域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反映出赣江流域“一路向南”的区域开发进程,但赣江中游始终是区域开发的重心。

  城市是聚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城市莫不是由古村落演化而来,古村落承载着区域的历史空间,也凝结着区域的空间历史,是研究区域开发时序的“活化石”。村落是城市的胚胎,如同城市发展规律一样,古村落演化规律对区域开发时序具有指示意义。因此,赣江流域古村落在经济社会繁荣、人口大量迁入的唐、宋、明三代形成发展的“黄金期”,及其具有的“集聚性、低地性、亲水性”特征,以及所反映的赣江流域由中游、下游向赣江上游拓展的“逆流而上、一路向南”的区域开发时序特征,则是可信的。当然,还必须指出的是,首先,赣江流域现存的古村落实际上仅是历史时期村落发展的“样本”,不可实指历史时期的村落发展脉络;其次,关于赣江流域古村落的肇始年代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Copyright © 2018-2023 平博PINNACLE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 话:18950259620    手 机:18950259620   传 真:18950259620    E-mail:620@qq.com
地 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首凤路1号2#楼113室
闽ICP备19017801号-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